2016年11 月25日,“跨越边界:第一届作家、翻译家、评论家高峰论坛”国际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校区图书馆隆重拉开帷幕。此次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亚太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团队、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和翻译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会议的主题为:“翻译:中国文学/文化与世界的融合”,共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和丹麦的11位专家、学者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做主题发言,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近两百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论坛开幕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瑞林教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欢迎来自各地的翻译、文学、文化研究学者共聚美丽的广外。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教授也致辞表示,在翻译研究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今天,将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聚在一起讨论中国文学/文化与世界的融合问题,这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
本次论坛的主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大翻译,大数据,大格局:文化记忆下的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大会报告。他指出,文化传播是全球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存在文化差异、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差异的思维方式,文化传播常常不是恒定和畅通的,冲突和误解会频频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不充分的翻译甚至误译也会被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些会直接歪曲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通过对当今中国翻译研究状况的反思,罗教授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出发,提出“大翻译、大数据、大格局”的概念,并对每一个概念做了深入的阐释。
本届论坛与国内各种学术会议的区别之处,除了首次将翻译家、作家、评论家聚在一起对话,创历史先河,更重要的是论坛只设了主题发言,没有对外征稿,也没有设分论坛发言,而且论坛不收取会务费,免费向学界开放。这些都突出地表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近些年来对学术和科研的投入及推动力度在同类高校中是出类拔萃的。免费报名的通知发出短短三天,公众邮箱里就收到近两百封报名邮件,其中外地报名参会的占百分之四十以上,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天津、沈阳、重庆、武汉、长沙等地。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11位来自五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做主题发言。他们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教授King-Kok Cheung,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文系教授Shaobo Xie,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罗新璋,著名翻译家、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彩虹奖及法语地区国家组织金字奖获得者燕汉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教授、著名作家、美国图书奖及美国作家协会诗歌奖获得者Russell C. Leong,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Li-ling Hsiao,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翻译》杂志主编黄友义,著名作家、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及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获得者韩少功,丹麦安徒生基金会副主席、丹麦文化部顾问、南丹麦大学安徒生研究中心主任Johs. Nørregaard Frandsen,曾任香港《南华早报》记者、路透社及伦敦《每日电讯》驻华记者的出版商、作家和音乐人Graham Earnshaw,以及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首席教授Jonathan Locke Hart。
在25日下午的论坛主题发言上,King-Kok Cheung教授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指出,有时作者和评论家都必须是富有创造力的译者,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其双语和双文化的资源;Shaobo Xie教授以中国为例讨论了西方观念和理论通过翻译进入中国以后所经历的变形,从而指出翻译活动是如何触发了整个世界的学术创新和发展的;罗新璋教授总结了中国译学的发展由传统译论进入现代译论过程中经历的三周;Russell C. Leong教授介绍了其新作《飞蛾诗学》(一部融诗歌与绘画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探讨了处于工薪阶层的中国移民社群在后9/11时代的美国的生存状态。
本次论坛希望通过国内外文学翻译与汉学研究领域的大家们的对话,探索当前我们在对外译介出版中有哪些需要拓展的空间,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走出去”,才有可能从整体上反映中国文学的全貌和水准,以及如何建立起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影响力的机制,使国内外相关部门、出版机构,同作家、翻译家之间通力合作。(文字来源: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